别让身体“缺铁”负重前行!这份缺铁性贫血指南请收好_血红素_治疗_吸收率

你是否常常感到疲惫无力、头晕眼花?爬个楼梯就心慌气短?面色苍白总被问“是不是没休息好”?小心,这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送“缺铁警报”!缺铁性贫血,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专业,但它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。它是全球最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,也是我国贫血的首要原因。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它的面纱,看看如何识别、预防和应对。

一、什么是缺铁性贫血?

铁是干啥的? 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。血红蛋白住在红细胞里,负责把氧气从肺部运送到全身各个角落。

缺铁会怎样? 身体铁储备不足时,血红蛋白产量就“跟不上趟”。结果就是红细胞个头变小、颜色变淡,携带氧气的能力大打折扣。身体组织器官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,各种不适症状就找上门来了。

二、身体缺铁的“求救信号”

当身体缺铁,它会通过各种方式提醒你:

最普遍的“疲惫感”:总觉得累,没精神,休息后也难缓解。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。

“眼前一黑”的眩晕:尤其常见于久坐或蹲下后突然站起来时。

心脏“咚咚乱跳”:心慌、心悸,感觉心跳特别明显或加快。

展开剩余77%

“面无血色”的苍白:脸色、嘴唇、眼睑内侧、指甲床的颜色都比平时苍白许多。

“奇怪”的食欲:突然想吃冰、泥土、纸张等非食物物品(称为异食癖,是缺铁的特有信号之一)。

“勺子”指甲:指甲变得又薄又脆,中间凹陷,边缘翘起,像个小勺子(匙状甲)。

嘴巴里的麻烦:舌头光滑发红、疼痛(舌炎),嘴角开裂疼痛(口角炎)。

头发脆弱易掉:头发变得干枯、容易断裂脱落。

注意力难集中:尤其是儿童,长期缺铁可能影响学习和认知发育。

重要提示: 这些症状并非缺铁性贫血独有。但如果你有其中几项,尤其是持续存在的疲劳、苍白,务必及时就医检查!一个简单的血常规(主要看血红蛋白Hb水平)就能初步判断是否贫血。

三、谁最容易“缺铁”?这些人群要警惕!

育龄期女性:月经期失血、怀孕期胎儿需求激增、哺乳期乳汁输送,都在消耗铁储备。数据显示,相当高比例的女性铁摄入不足。

婴幼儿和青少年:生长发育快,对铁的需求量大。挑食偏食习惯更易导致摄入不足。

老年人:消化吸收功能下降,慢性疾病多,饮食可能受限。

素食者/严格素食者:植物性食物中的铁(非血红素铁)吸收率较低。

慢性失血人群:如月经过多、消化道溃疡出血、痔疮出血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引发出血的药物、某些肿瘤患者。

胃肠道疾病患者:如胃切除术后、慢性腹泻、克罗恩病、乳糜泻等,影响铁的吸收。

运动员:尤其是女性运动员,铁消耗可能增加。

四、科学补铁,认准这些“铁”哥们!

补铁分两步走:食补是基础,药补是关键(在医生指导下)。

(一)餐桌上的“补铁明星”(优选血红素铁)

动物性食物中的铁(血红素铁)吸收率高达15%-35%,是补铁首选!

动物血制品:鸭血、猪血、鸡血(含量冠军!30mg+/100g)

动物肝脏:猪肝、鸡肝、鸭肝(含量亚军!20mg+/100g,但胆固醇和维A高,不宜过量)

红肉:瘦牛肉、羊肉、猪肉(含量约3-4mg/100g,日常易获取)

(二)植物性食物也有“铁”(非血红素铁)

吸收率较低(约3%-8%),但搭配好也能发挥作用:

豆类及豆制品:黑豆、黄豆、豆腐皮、腐竹

提升植物铁吸收的黄金搭档:维生素C!

维生素C能将难吸收的非血红素铁转化为易吸收的形式,吸收率可提升2-4倍!

吃法推荐:

吃素菜/豆饭时,搭配一份富含维C的水果(橙子、猕猴桃、草莓、冬枣)。

五、确诊了怎么办?药物治疗不可少!

如果医生确诊为缺铁性贫血,光靠食补通常不够,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铁剂治疗:

口服铁剂是首选: 如硫酸亚铁、富马酸亚铁、多糖铁复合物等。

六、预防胜于治疗!生活中的“铁”纪律

高危人群重视筛查: 育龄女性、婴幼儿、老年人、素食者等应定期体检,关注血常规结果。

均衡膳食是关键: 保证红肉、动物血/肝(适量)、禽肉、鱼虾的摄入。素食者更要注重豆类、坚果、全谷物和富含维C蔬果的搭配。

避开“铁吸收克星”:浓茶、咖啡: 其中的鞣酸、多酚类物质会抑制铁吸收。避免在餐前、餐中和餐后立即饮用。 建议间隔1小时以上。适量饮用(如每天1-2杯咖啡)影响不大,但大量饮用需注意。

缺铁性贫血虽常见,但可防可治!关键在于早期识别信号、及时就医确诊、科学规范治疗(食补+药补)并找到病因。

本文旨在科普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。如有相关症状,请务必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。

发布于:河南省